《王昭君简介》 ► 查看1篇诗文
王昭君(前52年—15年),名嫱,字昭君,汉族,南郡兴山人,与西施、杨玉环、貂蝉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汉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王昭君被选入宫,成为宫女。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时为匈奴单于的呼韩邪第三次朝汉自请为婿,王昭君奉命嫁与其为妻,号为宁胡阏氏。二人共同生活三年,育有一子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 依游牧民族 收继婚制 ,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王昭君去世后,葬于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昭君出塞和亲,消除了战事,使北方出现了几十年的安定局面,为汉匈的有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1人物生平
入宫
王昭君出生于长江三峡中,一个叫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县)的地方普通的民家。 汉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征集天下美女,王昭君应选入宫。当时的皇帝汉元帝已经40多岁了, 由于纵欲身体衰弱不堪。 王昭君虽然是锦衣玉食,住的是绮窗朱户,但不过是笼中之鸟,池中之鱼而已。
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按理要轮到王昭君不知什么时候,而且即使轮到了又能怎样?何况,秀女入宫时都要画像,宫廷画师毛延寿因王昭君没有给予钱财,故意将画改的难看,因此看到画后,昭君被皇帝冷落,王昭君就这样湮没于后宫之中,只做了一位小小的宫女。
出塞
汉宣帝时,匈奴发生动乱,五个单于分立,相互攻打不休。 其中有一个呼韩邪单于,被别的单于打败,逃到汉朝来,亲自朝见汉宣帝。呼韩邪单于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等到他回去的时候,汉宣帝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人护送他到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粮食,汉宣帝送去了三万四千石粮食。呼韩邪单于非常感激。西域各国看见汉朝对呼韩邪单于这么好,也都争先恐后的同汉朝打交道。
汉宣帝驾崩后,汉元帝刘奭即位,此时呼韩邪单于跟汉朝的关系已经很好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这次他提出了和亲的要求。“和亲”的建议原本是汉高祖时娄敬德提出的,当时的形势是匈奴强汉弱,吕后只有一女,不忍心将她远嫁番邦,因此和亲一直都是挑一个宗室的女儿假做公主嫁出去的。不过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一个宫女给他。原因可能是汉元帝时已经汉强匈奴弱,没必要一定挑皇亲国戚的女儿,皇亲国戚的女儿们毕竟不多,宫女则多的是;再者,呼韩邪单于此时就在长安,让宗亲的女儿冒充公主,这么的大事情怎么可能瞒得过他。
话说,汉元帝派人到后宫传话,宫女们在皇宫犹如鸟儿在樊笼,都争着想出去,但一听是去荒漠遥远的匈奴,一个个起劲的劲头顿时就没了,不甘心做白头宫女的王昭君毅然请命,自愿去匈奴。传说中这里还发生了许多故事,比如画师毛延寿的事情等,但大多数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件和亲事件的重要性。
昭君出塞和亲时望着漫天黄沙,孤雁南飞,不觉幽思自叹,无限感伤,便弹起琵琶,一首《出塞曲》寄托了浓厚的乡愁和一丝憧憬,声声催人泪下,而南飞大雁望着惊艳的女子,听着凄婉的琴声而扑落于平沙之上,遂成“平沙落雁”的千古绝唱。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并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
再婚
建始二年(前31年),婚后第三年,呼韩邪单于逝世。 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 于是昭君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至复株累单于去世,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曾到长安皇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即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
鸿嘉元年(前20年),雕陶莫皋染疾病而亡。初始元年(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匈奴单于认为“非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眼看自己为之献身的和平之局,即刻变为乌有,昭君悲愤成疾。不久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 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南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
2主要作品
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报汉元帝书
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涉,移于贱工,南望汉关徒增怆结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怜之。
3人物评价
张仲素: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莫止: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
翦伯赞: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董必武: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4轶事典故
平沙落雁
王昭君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各有一个历史典故。“闭月”,是述的是貂蝉拜月;“羞花”,说的是杨玉环观花;“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汉元帝挑选了王昭君作为和亲对象。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使她心绪难平。遂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后来,“落雁”就成了王昭君的雅称。
画工弃市
昭君和画工的故事,最早见于《王嫱报汉元帝书》, 其中提到“失意丹青,远窜异域”,到了《西京杂记》,故事情节基本完善,其后又被演绎为多种体裁和版本。
据传,汉元帝因后宫女子众多,就叫画工画了像来,看图召见宠幸。宫人都贿赂画工,独王昭君不肯,所以她的像被画得最差,不得见汉元帝。后来匈奴来求亲,汉元帝就按图像选王昭君去,临行前才发现昭君优雅大方、容貌最美,悔之不及,追究下来,就把毛延寿、陈敞等许多画工都杀了。
历代文人多据此为文、吟诗作赋,如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王安石《明妃曲》: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民间传说
在河南许昌市襄城地区,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昭君出塞,路过此地,因天气寒冷,得了风寒,寄宿在一农户家里。为使昭君早日康复,农户家人冒着严寒到汝河边,想捕一条鲤鱼。可他到汝河边一看,河面冰封,无法捕捞,遂怏怏而归。等他回到家中,却意外发现水缸里多了几条活蹦乱跳的红色鲤鱼。原来,汝河内的小白龙知道昭君的事情后,非常感动,幻化为人形把鲤鱼送到了农户家中。但是,昭君不忍杀生,让人把鲤鱼放生。奇怪的是,放生鲤鱼后昭君立刻痊愈。临行前,为表谢意,昭君将随身携带的一些头饰、衣物赠与农户家人。
若干年后,当地百姓为纪念昭君和亲的义举,给她修了座衣冠冢。 据说,昭君的衣冠冢就在青冢寺的后院,可惜如今已荡然无存。
5史料记载
作者 | 书名 | 篇名 |
---|---|---|
班固 | 汉书 | 卷九·元帝纪第九;卷九十四·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
范晔 | 后汉书 | 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
蔡邕 | 琴操 | 怨旷思惟歌 |
葛洪 | 西京杂记 | 卷二 |
刘义庆 | 世说新语 | 贤媛第十九 |
6家族成员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父亲 | 王襄 | 据《琴操》载,王襄系齐国人,昭君十七岁时,献于元帝,余则不详。 |
前夫 | 呼韩邪单于 | 前31年逝世,二人共同生活三年,育有一子。 |
后夫 | 复株累若鞮单于 | 呼韩邪之子,原名雕陶莫皋,前31—前20年在位,育有二女。 |
儿子 | 伊屠智伢师 | 匈奴右日逐王、右谷蠡王,因王位继承问题,被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杀害。 |
长女 | 须卜居次 | 姓挛鞮氏,名云,嫁于匈奴右地的右骨都侯须卜当,育有二子。 |
次女 | 当于居次 | —— |
7后世纪念
故里
昭君故里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宝坪村,村原名烟墩坪,又名王家湾,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宝坪村又改名为昭君村。全村只有300多人,大多姓王,据称皆为昭君娘家后裔。村中有粉黛林、佳丽岛、浣纱处、彩石滩等20余处胜迹。是展示昭君遗址遗迹及汉代宫廷仕女文化的首批国家3A级旅游区,也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在兴山县政府组织下,昭君纪念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造型庄严,结构流畅,镂雕古朴,图案雅致,正中立着一尊高2.8米的王昭君汉白玉雕像,馆内陈列“香溪孕秀、别乡进宫、汉宫幽怨、请行和亲、塞外流芳、昭君千秋”六个展区。1988年12月,昭君纪念馆被湖北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省级示范基地”。
墓葬
参考词条:昭君墓、青冢
昭君墓,又称“青冢”,“青冢”一词,出自对杜诗的一条注解:北地草 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另有解释认为:塞外多白沙,昭君墓无草木,烟垓朦胧,冥蒙作青色,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昭君墓址并无考古发掘,在内蒙古、山西、河南等地均有相关墓葬或衣冠冢。
内蒙古昭君墓,蒙古语称 “特木尔乌尔虎" ,意为铁垒,座落于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墓前雕有联辔而行的双骑塑像。2006年,以昭君墓为核心,扩建为昭君博物院,由匈奴文化博物馆、单于大帐、和亲宫、昭君宅、“藏墨苑”书画展厅组成。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
山西昭君墓,位于晋西北与内蒙接壤的朔州朔城区南榆林乡青钟村,清《马邑县志》《朔州志》载村原名青冢村,有阔四、五亩,高丈余之冢。2013年,晋蒙首届弘扬昭君文化研讨会立有新碑,碑首篆额“流芳百世”,碑体是蒙汉双语韵文:“头枕大青山,脚登雁门关,玉手嬉桑干,泪眼望长安”,碑阴镌刻线雕昭君肖像。
河南昭君墓,位于许昌市襄城县,据《襄城县志》载:十里铺西有一古冢,名青冢,是为纪念昭君出塞所建的衣冠冢。冢旁有龙兴寺,后人遂将龙兴寺改名为青冢寺。寺中松柏参天,浓荫蔽日,香火鼎盛时终日烟雾缭绕,状若烟云,似昭君出塞时的满腔忧怨,故称“青冢愁云”,为明代襄县八大景之一。2006年6月8日,青冢寺被列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8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
年代 | 影视类型 | 片名 | 饰演者 |
---|---|---|---|
1940年 | 香港电影 | 王昭君 | 容小意 |
1955年 | 香港电影 | 王昭君 | 利青云 |
1964年 | 香港电影 | 王昭君 | 林黛 |
1984年 | 香港电视剧 | 王昭君 | 魏秋华 |
1987年 | 内地电视剧 | 王昭君 | 黄虹 |
2006年 | 内地电视剧 | 昭君出塞 | 李彩桦 |
2007年 | 内地电视剧 | 王昭君 | 杨幂 |
2013年 | 静态电影 |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 王玉婷 |
文学形象
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多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
体裁 | 作者 | 篇目 | 作者 | 篇目 |
---|---|---|---|---|
诗 | 石崇 | 《王明君辞》 | 胡曾 | 《咏史诗·青冢》 |
庾信 | 《王昭君》《昭君辞应诏》 | 王安石 | 《明妃曲》二首 | |
鲍照 | 《王昭君》 | 欧阳修 |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
李白 | 《王昭君》二首 | 苏轼 | 《昭君村》 | |
骆宾王 | 《王昭君》 | 王夫之 | 《明妃曲》 | |
杜甫 | 《咏怀古迹》之三 | 吴雯 | 《明妃》 | |
白居易 | 《昭君词》 | 李敏 | 《青冢愁云》 | |
张仲素 | 《王昭君》 | 曹雪芹 | 《五美吟·明妃》《怀古绝句·青冢怀古》 | |
李商隐 | 《王昭君》 | 贾天源 | 《昭君志》 | |
胡曾 | 《咏史诗·青冢》 | 翦伯赞 | 《题昭君墓》 | |
王睿 | 《解昭君怨》 | 董必武 | 《谒昭君墓》 | |
词 | 纳兰性德 | 《蝶恋花·出塞》 | 贵谷子 | 《长相思·王昭君》 |
戏曲 | 马致远 | 《汉宫秋》 | 无名氏 | 《和戎记》(一题《青冢记》、《和番记》) |
曹禺 | 《王昭君》 | —— | 《五更哀怨曲》 | |
—— | 《王昭君变文》(敦煌遗书残卷) | |||
小说 | 雪樵主人 | 《双凤奇缘》(又名《昭君传》) |
9相关争议
姓名字号
《汉书》“元帝纪”称昭君为“王樯”,同书“匈奴传”又说“王墙字昭君”,“号宁胡阏氏”。《后汉书》又说“昭君字嫱”。这里除“宁胡阏氏”显然是政治封号外,王昭君、王樯、王墙、王嫱,当以何为是呢?祁和晖先生对此进行系统研究后认为,王昭君除“王”姓可以肯定外,其他的所谓名和字,只是标志某种特征以明身份的呼号。[1]
王昭君以民女被征入宫,仅“待诏掖庭”,初无封号,其名字不会被注意。后宫无封号的宫女成千上万,皆难详其名字。有些宫女直到后来贵幸,也仅留其姓,不存其名。如汉高祖的戚夫人,汉文帝之母薄姬,汉景帝之母窦太后,汉武帝的宠姬尹婕妤、钩弋夫人、李夫人等,都留姓而不留名。钩弋夫人姓赵,她入宫前因其两手常握拳弯曲,入宫后初号“拳夫人”,后移居钩弋宫,又称“钩弋夫人”,其子即为汉昭帝。由此可知,西汉后宫的宫女从入宫之日起,即不呼其娘家名字,因而多不详其本来名氏字号。
《汉书》第一次提到王昭君时,称其为“王樯”,这“樯”字很可能如“拳夫人”的“拳”字一样,仅是与被征选入宫时的某种特征相联系。《康熙字典》释“樯”为“船樯帆柱也”,即是一位船载而来的王姓姑娘。《汉书》后又称她为“王墙”,墙与樯,同音假借。这樯、墙的前后用字不一,反映了这两个字都不是王昭君的真实名字,而只是一个记音义的符号。其作用尤如“拳夫人”的“拳”字一样。
到《后汉书》时,范晔将“王樯”、“王墙”均改为“王嫱”。《说文》说:“嫱,妇官也,从女墙省声。”范晔大概认为王昭君赐嫁匈奴单于,当已具有宫中女官资格,于是改“樯”、“墙”为“嫱”。后世因王昭君系历史上有功的著名美人,又取其女性特征,逐渐淘汰了“王樯”、“王墙”的称呼,使“王嫱”之称统一起来。
“昭君”一称很可能是封号而非字号。《汉书》说“字昭君”,《后汉书》却说“昭君字嫱”,这种记载上的矛盾就已透露出这一点。“王昭君”三字似乎为这样一种含义:代表汉家君王光临匈奴的王姓姑娘。这称呼是她出塞前夕所赐封号。因她“待诏掖庭”时,并未得到汉元帝的封赐,当呼韩邪单于自请为汉婿时,汉皇理应以后宫未受封号的处女加封号为赐,如已受封为汉宫女官,从名份上说已属于汉皇的妻属,在外交上是不宜赐给匈奴单于为妻的。为表示对和亲的重视,又必须使和亲宫女有一定身份,在王昭君出塞前夕,汉元帝必须选择适当的封号给予封赠。王昭君不是皇室支系,不能封为公主,于是便只能按她具有“光明汉宫”的美丽和代表汉皇光照匈奴的政治使命赐封她为“昭君”。
王昭君以民女被征入宫,仅“待诏掖庭”,初无封号,其名字不会被注意。后宫无封号的宫女成千上万,皆难详其名字。有些宫女直到后来贵幸,也仅留其姓,不存其名。如汉高祖的戚夫人,汉文帝之母薄姬,汉景帝之母窦太后,汉武帝的宠姬尹婕妤、钩弋夫人、李夫人等,都留姓而不留名。钩弋夫人姓赵,她入宫前因其两手常握拳弯曲,入宫后初号“拳夫人”,后移居钩弋宫,又称“钩弋夫人”,其子即为汉昭帝。由此可知,西汉后宫的宫女从入宫之日起,即不呼其娘家名字,因而多不详其本来名氏字号。
《汉书》第一次提到王昭君时,称其为“王樯”,这“樯”字很可能如“拳夫人”的“拳”字一样,仅是与被征选入宫时的某种特征相联系。《康熙字典》释“樯”为“船樯帆柱也”,即是一位船载而来的王姓姑娘。《汉书》后又称她为“王墙”,墙与樯,同音假借。这樯、墙的前后用字不一,反映了这两个字都不是王昭君的真实名字,而只是一个记音义的符号。其作用尤如“拳夫人”的“拳”字一样。
到《后汉书》时,范晔将“王樯”、“王墙”均改为“王嫱”。《说文》说:“嫱,妇官也,从女墙省声。”范晔大概认为王昭君赐嫁匈奴单于,当已具有宫中女官资格,于是改“樯”、“墙”为“嫱”。后世因王昭君系历史上有功的著名美人,又取其女性特征,逐渐淘汰了“王樯”、“王墙”的称呼,使“王嫱”之称统一起来。
“昭君”一称很可能是封号而非字号。《汉书》说“字昭君”,《后汉书》却说“昭君字嫱”,这种记载上的矛盾就已透露出这一点。“王昭君”三字似乎为这样一种含义:代表汉家君王光临匈奴的王姓姑娘。这称呼是她出塞前夕所赐封号。因她“待诏掖庭”时,并未得到汉元帝的封赐,当呼韩邪单于自请为汉婿时,汉皇理应以后宫未受封号的处女加封号为赐,如已受封为汉宫女官,从名份上说已属于汉皇的妻属,在外交上是不宜赐给匈奴单于为妻的。为表示对和亲的重视,又必须使和亲宫女有一定身份,在王昭君出塞前夕,汉元帝必须选择适当的封号给予封赠。王昭君不是皇室支系,不能封为公主,于是便只能按她具有“光明汉宫”的美丽和代表汉皇光照匈奴的政治使命赐封她为“昭君”。
西汉本有赐封女子为“君”的惯例。如汉武帝封其同母异姓大姊为“修成君”便是一例。《说文》谓“昭,日明也。”“昭君”即汉皇光照匈奴的象征。她不仅有惊人的美丽,而且负有替汉家君王传播光明、和番宁胡的重大使命。“昭君”与“宁胡”,皆为政治含义丰富的称号,正是在王昭君“和番”这件政治大事中双方君王政治意图的对应,也是对“和番”能取得良好政治后果的祝愿。汉元帝还因此事改元为“竟宁”,同样透露出对此事的愿望。
如此说来,王昭君除姓王可以确定外,她的真实名、字都应属不详,并且难以考证,很可能是本来就没有,后世是因其政治封号而习称“昭君”的。
如此说来,王昭君除姓王可以确定外,她的真实名、字都应属不详,并且难以考证,很可能是本来就没有,后世是因其政治封号而习称“昭君”的。
出塞缘由
《汉书》明确记载,王昭君出塞是因为汉元帝答应呼韩邪单于“愿婿汉氏”之请,而将她“赐”给呼韩邪单于的。
但据《后汉书》的记载,昭君出塞和亲是出于自愿前往而不是被迫的。她之所以要自请出塞,是因为“入宫数岁,不得御”,因而“积悲怨”,于是利用匈奴单于呼韩邪请求“和亲”的机会,“乃请掖庭令求行”。即是说,一个良家女子,迫于封建权威,被选进“掖庭”(后宫),听候“见御”,纵使获得百般恩宠,也不过是皇帝手中的一个玩物而已。何况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自然不能没有苦闷和愁思。但是,王昭君不是以消极态度和用庸俗方法去对待这种苦闷和愁思,而是用积极的态度,看到出塞“和亲”是一个于国于己都有好处的机会时,就挺身而出,慷慨应召,自愿扮演一个“和平使者”的角色,去肩负巩固和加强汉匈两族友好关系的重大使命。
两相比较,《后汉书》记载的昭君自愿请行和亲之说,很可能是范晔根据民间传说写入的,其可信程度自然不如《汉书》。
试想,王昭君离乡背井被选入深宫,与父母亲朋隔绝已是人生之大不幸了。她难道不会联想到远在漠北、习俗殊异的匈奴宫廷会是什么样子吗?她难道会认为去匈奴配异族就摆脱了“牢笼”吗?从《后汉书》记载她在呼韩邪单于死后曾“上书求归”,也可以说王昭君并未完全融合于匈奴族。因此,昭君出塞恐怕不是她主动请行的。再说昭君的出身和她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滋生为民族团结而献身的精神。所以,昭君出塞并不是她个人的意志,而是皇帝的旨意,她不过是汉朝皇帝为汉匈和平而赐给匈奴首领的一个“礼物”。当然,王昭君接受了皇帝对她的安排,客观上为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但据《后汉书》的记载,昭君出塞和亲是出于自愿前往而不是被迫的。她之所以要自请出塞,是因为“入宫数岁,不得御”,因而“积悲怨”,于是利用匈奴单于呼韩邪请求“和亲”的机会,“乃请掖庭令求行”。即是说,一个良家女子,迫于封建权威,被选进“掖庭”(后宫),听候“见御”,纵使获得百般恩宠,也不过是皇帝手中的一个玩物而已。何况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自然不能没有苦闷和愁思。但是,王昭君不是以消极态度和用庸俗方法去对待这种苦闷和愁思,而是用积极的态度,看到出塞“和亲”是一个于国于己都有好处的机会时,就挺身而出,慷慨应召,自愿扮演一个“和平使者”的角色,去肩负巩固和加强汉匈两族友好关系的重大使命。
两相比较,《后汉书》记载的昭君自愿请行和亲之说,很可能是范晔根据民间传说写入的,其可信程度自然不如《汉书》。
试想,王昭君离乡背井被选入深宫,与父母亲朋隔绝已是人生之大不幸了。她难道不会联想到远在漠北、习俗殊异的匈奴宫廷会是什么样子吗?她难道会认为去匈奴配异族就摆脱了“牢笼”吗?从《后汉书》记载她在呼韩邪单于死后曾“上书求归”,也可以说王昭君并未完全融合于匈奴族。因此,昭君出塞恐怕不是她主动请行的。再说昭君的出身和她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滋生为民族团结而献身的精神。所以,昭君出塞并不是她个人的意志,而是皇帝的旨意,她不过是汉朝皇帝为汉匈和平而赐给匈奴首领的一个“礼物”。当然,王昭君接受了皇帝对她的安排,客观上为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和亲人数
《汉书》只说“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很明显,所赐的“和亲”女子就是王昭君一人。而《后汉书》却说“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
历来去和亲者,都只有一人,所伴随者,最多女仆而已。当时社会是把出塞远嫁视为不幸的。这从《史记·刘敬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为了争取汉匈和平,曾打算将女儿长公主鲁元嫁给冒顿单于以和亲,而吕后日夜哭泣:“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从《汉书·西域传下》记载汉武帝时为了联络乌孙共击匈奴,曾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嫁给乌孙王,细君过不惯异族生活便作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以悲泣;以及“和亲”之女并无皇帝之亲女,多为宗室女等诸事即可证明。而汉元帝却是太大方了,一下子就赐给五人。
历来去和亲者,都只有一人,所伴随者,最多女仆而已。当时社会是把出塞远嫁视为不幸的。这从《史记·刘敬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为了争取汉匈和平,曾打算将女儿长公主鲁元嫁给冒顿单于以和亲,而吕后日夜哭泣:“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从《汉书·西域传下》记载汉武帝时为了联络乌孙共击匈奴,曾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嫁给乌孙王,细君过不惯异族生活便作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以悲泣;以及“和亲”之女并无皇帝之亲女,多为宗室女等诸事即可证明。而汉元帝却是太大方了,一下子就赐给五人。
不过这五人中包不包括王昭君,却很难说;因为《后汉书》的记载是很矛盾的。从“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接着说“昭君入宫数岁”看,昭君显然不在五位宫女中,而是待诏掖庭的皇帝后宫之人。因为倘若五女之中已有昭君,明明已被元帝“赐之”了,她又何必还要单独求行呢?可是,下面说“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又显然是将昭君包括在五女之中的。这“五女”与王昭君是什么关系,实在不好理解。
这“五女”,除昭君外,其他皆不记姓名,到匈奴后也无封号并默默无闻。如果说由于昭君身份特殊,只有她有封号所以载于史册,那其他四女或五女就只能是昭君的女仆,而不可能都是“赐”与单于为妻的。
汉元帝不可能同时向呼韩邪“赐”以数女,因为这必然会冲淡王昭君这位主要“和亲”者的魅力和影响,达不到预想目的。同时,当时呼韩邪已是老人,他只是“愿婿汉氏以自亲”,有一个王昭君就足够了,汉元帝为什么会一下子就“赐”五女呢?这实在有点说不通。《后汉书》所言,颇不可信。
这“五女”,除昭君外,其他皆不记姓名,到匈奴后也无封号并默默无闻。如果说由于昭君身份特殊,只有她有封号所以载于史册,那其他四女或五女就只能是昭君的女仆,而不可能都是“赐”与单于为妻的。
汉元帝不可能同时向呼韩邪“赐”以数女,因为这必然会冲淡王昭君这位主要“和亲”者的魅力和影响,达不到预想目的。同时,当时呼韩邪已是老人,他只是“愿婿汉氏以自亲”,有一个王昭君就足够了,汉元帝为什么会一下子就“赐”五女呢?这实在有点说不通。《后汉书》所言,颇不可信。
元帝欲留
《汉书》在记载元帝将王昭君赐单于后,只说“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而《后汉书》却有一段元帝后悔的记载:“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这不像是史书而类似于小说。
史书记载得很明白,汉宣帝、汉元帝都不贪色。宣帝治理汉宫比较开明,只发生过一件倾轧伤命事,当时就被宣帝查明而昭雪了冤案。元帝执着于建祖庙、好音律和虎圈斗兽,因此,后妃们没有发生因争宠而“不得见御”的悲剧。
汉元帝虽然此时才43岁,却已是被疾病缠绕的垂危之人。就在王昭君出塞后不久的竟宁元年五月,汉元帝就“崩于未央宫”[2]。说他因见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就拟不顾外交礼仪、外交信用地将昭君留下来,只能是小说家言。竟宁许女,原是为边境安宁而要什么给什么的例行之事。多病之身又临垂危的他,不可能搞那么隆重的赐女活动,更不可能有“意欲留之”的情绪。而且,“意欲留之”的“意”,即是内心的独自活动,外人又如何知晓?这样写,显然是受了《琴操》、《西京杂记》、《世说新语》等记载传闻的小说类书籍的影响。
汉元帝虽然此时才43岁,却已是被疾病缠绕的垂危之人。就在王昭君出塞后不久的竟宁元年五月,汉元帝就“崩于未央宫”[2]。说他因见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就拟不顾外交礼仪、外交信用地将昭君留下来,只能是小说家言。竟宁许女,原是为边境安宁而要什么给什么的例行之事。多病之身又临垂危的他,不可能搞那么隆重的赐女活动,更不可能有“意欲留之”的情绪。而且,“意欲留之”的“意”,即是内心的独自活动,外人又如何知晓?这样写,显然是受了《琴操》、《西京杂记》、《世说新语》等记载传闻的小说类书籍的影响。